母嬰知識
12個不靠譜的、錯誤的坐月子方法,千萬別再做了(附正確方法)
2020-06-19
12個不靠譜的、錯誤的坐月子方法,千萬別再做了(附正確方法)
說起坐月子,一千個人眼中,有一千種觀點。
有些人認為坐月子要“入鄉隨俗”,有些人覺得要秉承科學的態度。
如果是自家人之間出觀念沖突還好,可要是月嫂被夾在中間,想想都覺得難受。
那么,月子到底怎么坐才好呢?今天月姐就給姐妹們盤點一下坐月子的誤區以及正確做法,姐妹們掌握之后,就能夠輕松應對了。
本文篇幅較長,建議姐妹們先轉發到朋友圈,等有時間再慢慢看。
01
坐月子誤區之喂養保健篇
誤區一:產后24小時開奶
有些新媽媽由于缺乏相關知識,還遵從著老觀念,認為開奶太早了奶水清,營養少,要在生產24小時后開奶,才對寶寶寶最有益。
正確做法:
產后開奶要遵循“三早”原則,即早開奶,早接觸、早吮吸。
順產的寶媽在寶寶出生后的30分鐘內,就可以讓寶寶趴在身上吃奶了(即使此時寶媽還沒有下奶,也要要寶寶吮吸)。
對于剖宮產的媽媽來說,建議術后就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胸前,讓寶寶認識媽媽的乳頭,這時候寶寶能吸就讓他吸。

寶寶吮吸乳頭,不僅可以促進乳腺分泌乳汁,同時也有助于寶媽子宮收縮,促使子宮早日恢復。
此外,早開奶能讓寶寶及早喝到營養豐富的初乳,提升身體免疫力。
誤區二:奶不漲就不喂寶寶
哺乳過程中,有些媽媽認為乳房不漲,說明奶水不多,可以等攢多些乳汁再喂寶寶,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利于催乳。
正確做法:
記住一句話,奶不漲,不代表奶水不夠。
乳汁的分泌靠的是泌乳反射。
所謂泌乳反射,就是寶寶通過吮吸乳頭,將(我要吃奶了)信號通過乳頭上的神經傳遞到腦垂體,促使機體產生催乳素,進而促進乳汁分泌。
所以,寶寶越吸,乳汁分泌的就越多,當寶寶吃奶有了一定規律后,乳房就會根據"之前的記憶”自發分泌乳汁。

而乳房本身有一定的儲奶能力,當分泌的乳汁恰好在這一范圍內,媽媽的乳房就不會覺得漲,但也要及時給寶寶喂奶,等到漲奶了,就晚了。
誤區三:滿月即可恢復夫妻生活
在傳統觀念中,人們習慣把“滿月”當作新媽媽身體完全復原的標準,所以許多夫妻在寶寶剛滿月時就恢復了夫妻生活。
實際上,這種做法對媽媽身體恢復非常不利。
正確做法:
新媽媽生產后,惡露通常3周后排空,但子宮真正恢復卻需要42天。
剛滿月時,媽媽的生殖器官并非真正復原,過早進行夫妻生活,不但影響子宮復原,還可能造成生殖道感染。
所以,順產的新媽媽要在2個月后再逐漸恢復夫妻生活,剖宮產的媽媽最早也要在3個月后再開始。

誤區四:不做產后體檢
生孩子的過程往往會讓新媽媽緊張不安,以至于產后體檢一拖再拖,特別是在惡露排空正常、母乳喂養順利、身體并無不適的情況下,有些新媽媽甚至自覺放棄了產后體驗,其實這種做法非常危險。
正確做法:
新媽媽產后可能引起的炎癥并非根據簡單的自我感覺就可以判斷,有些炎癥表現隱蔽,放棄產后體驗,很容易延誤治療或遺留病癥。
因此,產后6-8周一定要去醫院進行一次全面的產后檢查,以便了解身體各器官是否恢復到孕前狀態,發現問題也可盡早治療。
這一點,月嫂姐妹在下戶前一定要告訴寶媽。
02
坐月子誤區之生活習慣篇
誤區一:越晚下床越好
新媽媽產后身體虛弱,需要適當休息,但不代表要長時間臥床。
相反,產后若長時間不活動,有可能引發下肢靜脈血栓,還會因盆腔底部肌肉組織缺乏鍛煉,導致子宮、直腸或膀胱膨出。
正確做法:
無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宮產,新媽媽生產后都應早下床活動,積極的鍛煉不僅有助于子宮恢復,更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惡露排出,避免引發下肢靜脈血栓。
一般情況下,順產的媽媽產后24小時就可在床上靠著坐起來,第二天便可下床慢慢行走,剖腹產媽媽可以稍晚一些,但是臥床期間要多翻身。
誤區二:月子里不能刷牙
民間“生個孩子掉顆牙”的說法,認為媽媽月子里刷牙會動搖牙根,造成牙齒過早松動、脫落或牙齒流血等。因此,許多新媽媽月子里不敢輕易刷牙。
正確做法:
新媽媽坐月子時進餐次數多,食物殘渣存留在牙縫的機會也增多,若不及時清除刷牙清潔口腔,很容易造成口腔感染。
新媽媽在產后3天內,可采用指漱方法刷牙,即在食指上纏上紗布當刷頭進行刷牙,這種方法可堅固牙齒,避免牙齒松動。
生產3天后可以用產婦專用牙刷刷牙,但是要用溫水,以防冷水刺激損傷牙齒及齒齦。
誤區三:月子里不能洗頭、洗澡
不少地方都有產婦滿月后才能洗頭、洗澡的習俗,以免產后受風。
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科學,產婦比常人出汗多,加上惡露不斷排出和乳汁分泌,身體更需清潔,以防病原體侵入。
正確做法:
順產的媽媽產后2~5天即可淋浴,如果身體比較虛弱,可以延遲洗澡時間,采用溫水擦浴的方式進行清潔。
剖宮產的媽媽傷口不宜碰水,前期可以采用溫水擦浴,在拆線2周后可以洗澡,宜淋浴,忌盆浴,因為此時子宮口未關閉,以防水流沿著陰道進入子宮,引起感染。
誤區四:坐月子不開窗,不開空調
在有些地方,新媽媽坐月子時會門窗緊閉,把房間弄得密不透風,夏天也不開空調,生怕著涼、受風。
其實這種方法只會讓室內空氣混濁,容易讓媽媽、寶寶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。
正確做法:
新媽媽的房間要適當開窗通風,夏天可以開空調,室溫維持在24~26℃,只要不是過堂風或直吹就行。
03
坐月子誤區之飲食篇
誤區一:長時間喝紅糖水
有些老人或新手媽媽認為紅糖水不但可以活血化淤、促進產后惡露排出,還有補血的功效,所以月子里常以紅糖水代水飲用。
雖說紅糖水確為產后補益佳品,卻也不是喝得越久越好。
正確做法:
媽媽生完孩子10天左右,惡露開始逐漸減少,子宮收縮基本恢復正常。此后如果再頻繁飲用紅糖水,會使惡露血量增多,造成繼續失血,導致貧血。
所以,新媽媽產后不能一直喝紅糖水,一般喝7-10天就可以了。
誤區二:月子前一周不吃鹽,多吃雞蛋
民間有這樣的說法,產婦生產前一周不能吃鹽,否則會造成身體浮腫。相反雞蛋是補身的好食材,吃得越多,產婦的元氣恢復得越快。
其實,這種飲食調理對剛生產的新媽媽有害無益。
正確做法:
產婦只食用無鹽飯菜會導致食欲不佳,身體無力,影響乳汁分泌,對身體恢復也極為不利。

所以姐妹們在做月子餐的時候,要適量放一些鹽,以免新媽媽在月子里因出汗過多造成身體脫水。
雞蛋每天食用2~3個即可,食用過多會引起消化不良,加重肝腎負擔,導致身體發胖。
誤區三:湯比肉有營養
說起湯品,很多人都有一個的錯誤認知,認為湯比肉有營養,因為精華早已融入湯中,以致于寶媽坐月子常會大碗喝湯,對湯中肉品及其他食材不聞不問。
然而據科學分析,肉比湯的營養要豐富得多,所以不能想當然地認為,湯比肉有營養。
正確做法:
寶媽在食用湯品時,要湯、肉同食,這樣才能獲取更豐富的營養。
需要注意的是,新媽媽在分娩時體力消耗過大,胃腸肌張力及蠕動減弱,一般一周左右才能恢復。
因此,稍顯油膩的雞湯、魚湯等,建議一周后再添加,這樣不但能更好地吸收營養,提升體力,還能更好地促進乳汁分泌。
誤區四:過分進補
為了讓寶寶有奶吃,寶媽身體恢復快,很多家庭特別重視產后滋補。殊不知過分進補對產婦并無益處。
滋補過量容易導致寶媽體內糖和脂肪代謝失調,引發各種疾病,也容易導致寶寶吸收過量,引發肥胖。若寶寶消化能力較差,還可能引發寶寶腹瀉。
正確做法:
月子餐應營養均衡,可多給寶媽吃些蔬菜和水果。因為蔬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可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,增進食欲,促進糖分、蛋白質的吸收,還可以預防產后便秘,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。